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七十壹章 馳道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朱祁鎮對這壹件事情考慮很長時間了。
  越考慮越覺得,國家建設三北防護林,封山育林是多麽正確的事情。
  很多人都覺得古代都是山清水秀,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,其實不是的,最少這個時代不是的。
  這個時代北方的森林濕地覆蓋面積自然是要比後世強的,最少明朝人口大爆炸,其實在往後壹點,也就是在成化弘治年間。
  如果朱祁鎮能壹直活著,大概在三十多年後吧。
  但是古代與現代還是不同的。
  古代對氣候條件的依靠太嚴重了,根本就是靠天吃飯,對異常氣候的承受能力,也是差多了。如果後世氣候放在這個時代,不客氣的說,北方已經赤地千裏人盡相食多少次了。
  黃河都斷流過。更不要說其他河流了。
  朱祁鎮對此做過多次推演了,他越發覺得想要治理好北方,讓河北重現漢唐之盛,那就必須對北方整個生態環境下手治理。
  否則即便下大力氣治理海河水系,也是治標不治本。
  如何改良整個生態,朱祁鎮也不知道,但是他唯壹知道的辦法,就是種樹,大規模植樹造林。
  但是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前提就是讓百姓有代替木料,柴薪的東西。
  這也是朱祁鎮壹定想將以煤代柴的政策推行到整個北方的原因所在。
  楊士奇說道:“陛下,煤價昂貴,京師以外,百姓恐怕不樂用之。”
  朱祁鎮說道:“朕明白,但是朕卻知道,煤並不貴,在門頭溝百姓采煤根本不用錢的。所以煤價,就貴在運費之上了。”
  楊士奇聽了,說道:“聖明不過陛下。史記有雲:百裏不販樵,千裏不販糴。概百裏之外,販柴,千裏之外運米,運費都會超過成本的。”
  “陛下而今煤即便壹錢不止,運到百裏之外,百姓們都用不起了。”
  朱祁鎮說道:“先生所言極是。朕有壹樣東西,讓先生看。先生請隨我來。”
  楊士奇不知道朱祁鎮想讓他看什麽,但也就跟著出來了。
  壹出來就有兩頂軟轎。朱祁鎮上了其中壹頂,楊士奇上了另外壹頂。
  兩人壹前壹後出了紫禁城。
  卻往西苑而行,沒有多長時間,卻來到了朱祁鎮的菜園子了。
  這是朱祁鎮當初種植各地農作物,還有各種蔬菜的地方,也是朱祁鎮常來的地方。
  楊士奇還沒有落轎就看見奇怪的東西,就是兩條長長的木軌,並列而行,似乎上面包裹著鐵皮。
  有壹群工匠在此,畢恭畢敬的向朱祁鎮與楊士奇行禮,領頭的卻是曹吉祥與劉定之。
  曹吉祥之所以在這裏,卻是王振的小動作。
  不管怎麽樣曹吉祥也是王振的義子,王振不能看護,所以就讓曹吉祥負責這裏。因為王振知道,雖然朱祁鎮親政之後,對這壹片都疏遠了很多。但是這壹帶在朱祁鎮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。
  所以曹吉祥只要能在這裏做出成績來,將來壹定能被朱祁鎮看在眼裏。
  而劉定之在這裏,卻是因為他雖然是大興縣令,但是實際上北京城內,治安問題大多都是劉定之在負責。
  在於謙離開之後,劉定之並沒有做什麽大的更易,不過是將於謙的辦法固定下來。
  朱祁鎮很是滿意。
  這壹次,卻是朱祁鎮籌謀已久的。
  朱祁鎮下了軟轎,說道:“平身吧。”
  “謝陛下。”中人都起來了,朱祁鎮直接問其中壹個老者,說道:“席大將,可是開始了嗎?”
  這位席大匠,就是當初為朱祁鎮打造煤球爐的工匠。
  事實證明,能做到大匠的,都是有兩把刷子的。
  最少,朱祁鎮下令復制秦馳道的命令,這位大匠鉆研了數年之後,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。
  只是之前,朱祁鎮壹直在忙。僅僅是來看看而已。
  而今朱祁鎮心中的計劃,也是可以向外面試探壹二了。
  特別是這壹次大災,更讓朱祁鎮明白壹件事情,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問題,或許並不是別的,而是內部物資調動問題。
  很多時候大明並非沒有糧食,而是運不上來。
  如果大明遍布,不,僅僅是大明北方遍布這種馳道網絡,這壹次的天災就不是多難渡過的。
  當然了,大明的國力並非無限的。這邊大規模治水,那邊又大規模修建馳道,朱祁鎮可不想赴隋煬帝後塵,弄得功在千秋,自己卻身首異處。落個建文帝的下場。
  但是該吹風,也要吹風,總要讓人知道,這是壹個什麽東西。否則將來真要大興馳道的時候,就不知道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了。
  朱祁鎮看了壹眼楊士奇,說道:“那就開始吧。”
  席大匠立即說道:“是。”隨即壹聲令下,壹輛馬車出現了,馬車前面有兩匹馬。駕車的人壹聲令下,飛馳而去。繞著這個農場跑了壹圈,總長度大概有四五裏左右,總之並沒有脫離他們的視線。
  楊士奇看了,說道:“可是秦馳道?”
  朱祁鎮說道:“先生好眼力,正是。先生意下如何?”
  楊士奇說道:“陛下想用此運煤?豈不是得不償失?”楊士奇眼睛很是老辣,壹眼就看出著木軌包裹鐵皮也好,修建的馬車也好,都是要花銀子,即便這短短數裏,估計壹千多兩銀子拿不下來。
  更不要說,這木軌恐怕時間長了,還是需要換的。
  不管是從經濟成本上,還是在植樹造林之上,用以拉煤減少各地百姓用柴薪的數量,怎麽看,怎麽得不償失。
  朱祁鎮壹揮手,讓身邊的人都退下。說道:“先生英明,秦滅六國,雖然殘暴不仁,但是在很多事情上,不得不佩服,朕登基以來,邊防之事,每每問起,都是乏糧,大寧之棄,不就是糧草不繼嗎?河套不駐兵,不也是如此嗎?”
  “大明在草原上的步步後退,都是因糧草不濟,從來不是打不過。”
  “而是糧草不足。”
  “朕欲繼承太宗先帝之遺誌,掃清大漠,太宗五次北伐,得不償失,重創阿魯臺。以至於而今瓦刺坐大,而今朕不欲重蹈太宗復轍,用太祖皇帝之遺策,且耕且戰,步步為營,在關內建立馳道,供應大軍糧草。在長城之外,建立甬道,連接各衛,連成壹氣,分割草原,使得各部為朝廷牧馬。”
  楊士奇聽了頭皮發麻,說道:“請陛下三思,此事萬萬不可。”
  不同的人聽了,理解都不壹樣。在朱祁鎮想來是自己的雄心壯誌,但是在楊士奇聽來,卻是令人絕望的軍費開支。以及連綿不斷數十年的征戰。
  楊士奇即便是拼了老命,也不許朱祁鎮這樣做。
  朱祁鎮說道:“先生莫急,朕自然會三思,不僅僅是三思,而是三十思,三百思,三千思,朕身為大明皇帝,這壹件事無時無刻不在想。”
  “豈止是三思。”
  朱祁鎮這壹番話,既是在表決心,也是講價錢。
  楊士奇剛剛有些失措,而今也回過味道了,他與小皇帝交手多次,從來覺得小皇帝缺乏少年意氣。成熟穩重的好像是壹個中年人壹樣。
  此刻想想,剛剛太刻意了。楊士奇長嘆壹聲,半是表演半是真心地說道:“既然陛下心意已決,又何必來問老夫,老夫年事已高,今日向陛下請辭,請陛下放老臣還鄉,安度晚年吧。”
  朱祁鎮壹時間有些傻眼。
  他固然說得那麽大,其實想與楊士奇討價還價。此刻楊士奇要撂攤子,他反而不知道該怎麽辦了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